查看原文
其他

老施讲故事之5:“元宵节”

施长斌 姑孰姓氏文化
2024-11-28

老施讲故事之5:“元宵节”


正月十五要到了,

今年的元宵节没有花灯,

没有灯会猜谜,

只能困在家里吃元宵啦。

那就让我们过一个不同于寻常的元宵节,

通过微信来回味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吧。

农历的元月称正月

古人称夜为“宵”,

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——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。

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灯节,

是春节的延续,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,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。

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,汉文帝就曾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,将主宰宇宙一切之神

太一神

祭祀活动定在了正月十五。


正月十五是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,也是一年之中最亮、最热闹的夜晚。

历年来形成的元宵节传统习俗,

吃元宵、猜灯谜、赏月活动外,

还有张灯、燃灯放焰、送花灯等灯市活动;


不少地方还有

玩龙灯

舞狮子、

踩高跷

划旱船、

扭秧歌

等,

又有迎紫姑“接三姑娘”、击太平鼓、过太平桥、办庙会、 走百病等习俗。


由于“元宵节”习俗是春节活动的延续,江南一些地方从早到晚热闹非凡,内容丰富多彩,隆重不亚于春节;

因此,

南方人习惯称元宵节为“小年”。

(这与北方把腊月二十三、四“送灶”当做“过小年”不同)

接下来老施给大家讲讲江东当涂地区“元宵节”的几个习俗:

一、 祭祀

农历每个月的初一、十五是我国传统的祭祀日。

如同春节是新年的第一个“初一”一样,

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“十五”,

祭祀自然尤为重要。

清晨,

农家早早地在门前鸣炮、焚香,

信佛人家在神龛前郑重其事地上香、祭拜,

寺庙更是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。

夜晚,


江南水乡的人家则要用贝壳做灯盘、捻棉花成灯芯,

倒上香油,

在房前屋内、拐旮旯和水面点上“太平灯”

(上世纪80年代还很普遍),

祭祀祈祷,祈求家人平安。

如若有人有趣‘偷’了灯,则预示着家有‘弄璋之喜‘,属于吉祥之兆。

正月十五,

江东当涂祭祀活动最热闹的地方要数年陡镇官陡门太白镇塔桥街了。

这两个地方由于祭祀活动隆重,

以至于形成了正月半传统庙会,一直沿袭至今。

 

二、 接“三姑娘”



接“三姑娘”是江东当涂元宵节当晚的一项特殊的祭祀活动,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还比较普遍,如今已经不兴。这是一项由年轻姑娘们集体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,与北方的“迎厕姑”、“坑三姑”基本相似,一些地方叫“迎紫姑(戚姑)”,据说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此俗。这一习俗,主要是正月十五为迎接“三姑娘”(或说是迎厕神)而祭,占卜蚕桑、绣花,并占卜年成丰歉等事情,被善良的姑娘们抹上了神秘的色彩。


“三姑娘”是当涂农村女人心目中神化了的虚幻人物,心灵手巧,擅长女工。元宵节晚饭过后,村上的姑娘们穿戴整齐,拿来面粉(无粉则用米替代)平铺桌上,带上准备好的道具,从选定的茅厕焚香“请”来事先约好的“三姑娘”,围桌祈祷、说唱着专门的民歌,拜请“三姑娘”指点女红。平铺的面粉在道具的抖动下划出各种各样的图案,据说划出的图案不同,可以预示着年成的好坏;看着图案,姑娘们带着美好心愿各自领会、涂描,当作一年女工的“花样”。末了,大家将面粉带回家做汤团或元宵吃掉,说这样能将学到的“花样”装进肚里。仪式结束后,姑娘们才去看灯会;看完灯,再由牵头人送“三姑娘”回去,并说来年再请“三姑娘”上来看灯。这一习俗不仅增进了姑娘们的沟通和了解,体现了元宵节一团和气的主题,还表达了姑娘们的求知欲望和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祈愿。

三、 看龙灯


我国各地自古就有玩灯“闹元宵”的习俗。当涂玩灯,龙灯、马灯、狮子灯、瓦壳(河蚌壳)灯,踩高跷叫“跷  子灯”、跑旱船叫“玩船灯”、唱太平腔叫“唱采茶灯” ......应有尽有。龙灯本地有滚龙、板龙、赤链龙之分,外地的荷花龙、板凳龙也请来当涂表演过;狮子灯还有金狮子、草狮子、皮老虎之说。每支玩灯队伍,以大锣开道,多副唢呐和锣鼓伴奏,鲤鱼灯、玉兔灯、走马灯、莲花灯、太平灯......五花八门,彩旗林立,五彩缤纷。玩灯,除狮子滚球、金狮挠痒、狮盘桌凳、骏马奔腾、走马穿灯、二龙戏珠、螺丝结顶、穿龙、拜龙等舞玩主题表演外,还有放铳、舞旗、耍镗、玩云、唱花篮担等配套节目,舞玩场景人头攒动,热闹轰天。

俗话说,会看的看门道,不会看的看热闹,下面以龙灯为例讲讲怎么观赏玩灯:

首先,要看“龙”属于哪类。

按“龙”的扎制方式及外型特征来分,

当涂本土龙灯共有三种:

1、滚龙。


这是人们通常最为熟悉的一种。龙身从头到尾用篾扎制,躯干环状相连,外裹彩布,绘以五彩龙鳞,浑圆一体;此龙与传说中的龙腾图案最相似,流传也最为普遍。

2、赤链龙(俗称虾龙)。


因形似赤链蛇而得名。龙首、龙尾用篾扎制,外糊半透明薄纸;龙的躯干一段圆柱形篾篓状、外糊薄纸,一段用布相连,间隔排列。晚上,篾扎部分点上蜡烛后,龙形明暗相间,如同赤链蛇。

3、板龙(又叫枝子龙)。

因龙身主要用木板制作而得名。龙的躯干由十余块长条木板以插销相连,每块木板中间安置一个花篮,篮中插数枝五彩纸花,晚上还可以点上蜡烛。此龙从头到尾体格庞大,舞动起来特别费力,因而舞动时主要靠“拎”、“扛”,不是以“举”为主。板龙和赤链龙一样,还具有可以分段拆下“卸妆”的特点。  

  其次,看“灯”。

与“龙”伴行的“灯”也有不少种,

鲤鱼灯、

荷花灯、

玉兔灯、

走马灯、

“十二生肖灯”

各式各样,五彩缤纷,或动或静;

除各种彩灯外,有两种灯必不可少。

一是“堂号灯”


一支舞龙队伍有两盏,走在队伍最前面,呈灯笼状,

上有宗祠堂号(如:博望区博望镇大陶村龙灯灯笼上有“五柳堂”字样,表示其族人与“五柳先生”陶渊明有渊源)。


二是“夜不休”

一个龙会只有一盏,呈牌灯状,紧随“堂号灯”之后,到达舞龙场地后,端立中央,“堂号灯”分立两侧,具有“正堂”的象征;

这种灯呈长方排形,两边写有对联,夜晚舞龙结束,回来后仍彻夜不息。

第三,看龙灯的配套花样

第四,玩龙灯,一支舞龙队伍通常由公、母两条龙组成,除“龙”和“灯”以外,还有许多配套花样。

第五,数对锁呐、头十副锣鼓、数十盏各式各样的彩花灯笼、五颜六色的服装自是普遍,

而那“铳”、“镋”、“云”、“旗”“花篮担”却各有特色,异彩纷呈,妙趣横生。


1、放铳:

用火药燃放,以声震人。


舞龙队伍行进过程中或每到一处,均不时燃放一排铳,声如礼炮连环,威慑四方。

2、耍镋:


一种古代兵器的杂耍。

耍镋时,耍镋人用手、脚、胸、背、腿、臂等身体部位将镋舞动;在兵器的金属作响声中,时而抛向空中,时而用身体部位接住,随身滚动;镋尖锋利,寒光闪闪。

3、玩云:

一般由十几个高矮不等的少年男女,每人手执两块“云”板舞动。

云分两种,

一种叫板云,

一种叫灯云。

板云呈不规则板状,施以色彩,状如流云;

灯云只是在“云”板的制作上作了改进,用篾扎制,外糊薄纸,中间安置灯泡。玩云人随锣鼓节奏穿流舞动,随着鼓乐声乍止,用“云”板摆出一字。

一般相继摆出诸如“国”、“泰”、“民”、“安”,“五”、“谷”、“丰”、“登”,“子”、“年”、“大”、“吉”等吉祥祝福字语。

4、舞旗:

博望区新市镇陶庄龙灯宝台旗

“旗”也有长条形和三角形两种,均以彩色牙边修饰,上绘彩图或字符。

旗队多为少年,一般由数十杆旗组成,只作摆设;

唯有一“宝台旗”必须由壮年轮番表演。

“宝台旗”旗杆为粗毛竹,二丈有余,根部削尖,高大突出。

舞旗人任凭旗帜摆动,用手、肩、臂顶起舞动,更有甚者能用额、齿、鼻等顶上数秒。

5、唱花篮担:

一般由十多位十岁左右的少男少女表演。

他们身着彩装,用小扁担肩挑一对篾扎的彩纸花篮,一边随鼓乐穿梭,一边用纯真的童腔伴唱着悠扬的当涂民间小调,翩翩起舞,婀娜多姿。

最后,说说“龙灯”的诸多讲究。

看龙灯,除了欣赏彩灯、服饰、鼓乐以及上面介绍的龙的种类和配套花样外,玩龙灯的仪式及龙舞也有许多讲究。

玩龙灯一般均由村落上的龙会牵头组织,每年正月择日起灯,连绵数日乃至十多日。

首次起灯一般均以鸡血画“龙”点睛,先“穿”本村、拜宗祠、祭寺庙,

然后再到周边街坊、村落游玩。

玩灯前一日,龙会派人按游玩线路贴出红纸告示,称作“下贴”

次日,所到村庄见舞龙队伍临近便燃放鞭炮迎接,叫“接灯”

尔后,在村中长者带领下绕村巷(俗称神巷)一圈,叫“游龙”

然后选择空旷场地驻足游玩。

最后,如有亲戚人家“请灯”,还得到请灯人家中一玩。

龙舞同样也有讲究。


舞龙时一般先是二龙并行,祭拜正堂,再拜四方,称作“拜龙”

尔后是两条龙随龙球起舞,称作“二龙戏珠”

两条龙并肩逆向贴身穿行,称作“二龙搓痒”;龙身盘旋作螺旋状,称作“螺丝结顶”

龙首从腹下交错穿梭,称作“穿龙”······山边龙灯绕山游玩,称“金龙盘山”


水乡龙灯在水畔行进,有“龙游倒影”

各地龙灯因风俗差别,还有一些特殊的讲究,有机会咱们在进一步探讨。

也欢迎大家一起分享你所知道的元宵节习俗。


施长斌,字有礼,当涂人,籍贯安徽省肥东,生长于江东横山(古南岳)脚下、丹阳湖畔新市镇。热衷于地方民俗、历史文化研究,出版了个人专著《走出桃花源的江东诗人陶渊明》,编著出版了《李白游踪》(当涂卷)等多部书籍,被央视国际频道、气象频道称为民俗专家,央视农业频道称为文化学者。




 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姑孰姓氏文化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